透视腾讯、阿里财报背后的云端新战局原创
金蝶云社区-曾响铃身份
曾响铃
10人赞赏了该文章 531次浏览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编辑于2019年08月21日 14:55:45

1.jpg


腾讯、阿里两大巨头先后发布季度财报,让两家的云计算产业再次成为了外界讨论的热点。


腾讯率先放榜。腾讯2019财年Q2财报显示“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收入为228.88亿元,撇除备付金余额的利息收入影响同比增长57%。腾讯一如既往地没有在季度财报中单独披露云计算收入,但提及“云服务收入稳健增长”。参考腾讯云近几个季度的同比增长速度都在三位数,财报中的“稳健”也说明腾讯云依然保持着很高的加速度。


阿里巴巴2020财年Q1财报隔日而至。财报显示,当季阿里云收入为77.87亿元,同比增长约66%。可以对比的是,2019财年Q4,阿里云收入为77.26亿元,同比增长76%。阿里云的营收能力在国内依旧是一枝独秀,但对比看,领头羊的增速压力在进一步显现。


对于云计算业务的增长动力,双方财报表述差异明显。阿里云表示,增长“由每位客户平均支出增加所推动”。腾讯则表示:“在企业服务方面,伴随销售团队及产品类型扩大,腾讯云获得了更多主要客户及大型合同,收入同比稳健增长。”——阿里侧重于展现对存量的挖掘,而腾讯的信心在于增量的快速提升。


两强并进之余,云计算市场竞争格局也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2.jpg



巨头财报里隐藏的一些小秘密


此前Gartner发布的报告显示,腾讯云2018年在IaaS市场增速达到128%,整体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六名、亚太区第四名,增速全球第一。财报发布前,高盛也曾预估腾讯云可贡献38亿元营收,这一数字已经接近阿里云的一半,双方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最近半年来腾讯云与合作方对外公开宣布的、与营收直接相关的“市场打单”动作,也印证着外界的外界的评价。


今年6月上旬,腾讯云、腾讯产业投资基金、东华软件和华体科技的四方联合体中标成都市“智慧绿道”项目,成都将会建设锦城绿道和沿线的商业等设施,铺开城市“绿色网络”,腾讯云方面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该单价格高达8.7亿元。


紧接着在7月初,腾讯云中标长沙市城市超级大脑项目,根据长沙政府采购网公示内容,中标价格高达5.2亿元,主要用于打造长沙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神经中枢”,加快推动长沙的数字化发展进程。


这些动作与财报中“……获得更多主要客户及大型合同,云业务的收入同比稳健增长”相契合。


而上述营收可观的项目都指向一个领域:政务。事实上,它们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看做腾讯云在政务领域标杆案例的规模化复制。


例如,长沙市城市超级大脑项目即是腾讯城市发展解决方案“WeCity未来城市”的首个落地项目,而WeCity是腾讯云标杆项目规模化复制在政务领域的主要载体。


WeCity被腾讯财报在谈到腾讯云不多的表述中重点提到,官方定义是“以腾讯云的基础产品和能力为底层,为数字政务、城市治理、城市决策和产业互联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并通过微信、小程序等工具触达用户”,简单说就是一个全新的政务业务品牌,其目的是将腾讯在政务大本营广东的典型项目“数字广东”经验拓展到更多地区。


在这之前,腾讯云的政务相关解决方案已经在全国22个省份落地,在政务领域实现了三年25倍的增长。腾讯云通过WeCity开始“批量复制”政务案例并不意外。


由此可见,过去一段时间腾讯签署的那些“战略合作协议”,未来都有可能承载WeCity的规模化复制,带来可观的营收增长。


除了政务,腾讯云在金融方面也在走类似的规模化复制道路。截至目前,腾讯云已有6000+金融客户,150多家银行客户,公开信息中四大国有银行中有3家和腾讯云有合作。


放眼国际市场,同季度亚马逊AWS营收增长37%、微软Azure增长64%、阿里云增长66%,增速都出现相对下滑。


虽然这可以认为是因为体量越大、增长越难,但随之而来的是打法的变化。阿里财报中写到,阿里云“本季业务增长主要来自于平均每个用户消费额的提升”,这既可以看作是现有存量用户的深挖,也表明在快速复制的行业大背景下,阿里云实现客户数量到客户质量的换挡,这个过程降了一些增速未必是坏事。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阿里云在其基础设施优势基础上,先后提出了“达尔文计划”——通过一系列包括平台、芯片和微基站在内的全链路生态服务,交付给企业一张自有可控的物联网,以及“新制造”概念——加入更多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落地柔性供应链,实现按需定制,这很明显都是要把整体解决方案推广到更多客户群的动作。


当技术同质化,云计算还可以拼什么?


此前,德意志银行报告曾经预计,阿里云的市场份额将在2020年下降至40%左右,同时预测腾讯云的市场份额将上升至27%。这意味着阿里+腾讯的总份额将进一步上升至67%。从数据上看,阿里、腾讯“打包”领跑云计算的格局已经逐渐形成。


虽然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巨头都实现了云业务的增长,但2019年上半年,云计算技术早已显露的同质化现象进一步显露,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A、细分领域,云计算不再有领域 “偏好”,零售、政务、金融、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都有所布局;


B、场景能力,智慧零售、智慧金融、智慧交通、智慧客服等成了标配,“智慧XX”不再是某一家的专利,云计算从“专才”到“全才”;


C、技术维度,AI、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与云计算捆绑,所有平台都在把技术综合化,云计算成为新兴技术的载体。


多方面的同质化,导致云计算发生“规模化复制”的两个连锁反应。


一、从比单项优势到比复制速度


生鲜零售大战中,早期各玩家都在强调自己某方面的优势,比如原产地,比如前置仓,后来行业成熟,优势成为标配,胜负手就在开店速度上;


云计算同理,你有的大家都有了,差异化削弱,比的无非就是相同案例的复制能力。


二、“标杆客户”成复制关键词


云计算的客户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开拓的中小客户,它们像C端用户购买视频会员一样自发购买云计算服务;另一个是需要着重花费精力去摘取的标杆客户,舆论中常见的大型企业合作、城市合作,就属此类。


第一种客户得到的是标准化的服务,不存在复制的问题;而第二类客户占据营收和市场影响力的大头(在某种程度上会间接影响第一类客户的获取)。


显然,云服务商正在把目光聚焦到第二类客户的规模化复制和市场开拓上。


对腾讯云而言,政务、金融等建设周期导致规模化复制本质上变成“蓄能式”发展,尽管5.2亿、8.7亿这样的巨额营收可见,但在“理想高度”达到之前还需要、不得不经历忍耐期。


不同于阿里云,腾讯云代表着腾讯过度到产业互联网第二曲线的战略级方向。这样的业务,某种程度上并不能仅仅拿来当作单纯的云计算业务进行各种营收对比,腾讯方面必然希望它在充分成熟、营收数据上能够证明战略转型成功的情况下才“放出来”。


规模化复制、“蓄能式”发展下,整个行业的竞争或由时时刻刻的厮杀,转入刻意平静下的暗流汹涌。无论是AWS、Azure,还是阿里云、腾讯云,这既是与第二阵营打开差距的机会,又是迎接全新自己的开始。


云计算市场,没有停歇,并不会给迟疑者机会。




图标赞 10
10人点赞
还没有人点赞,快来当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图标打赏
0人打赏
还没有人打赏,快来当第一个打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