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金蝶云社区-柒柒
柒柒
3人赞赏了该文章 534次浏览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编辑于2019年09月11日 09:40:49

提高核心竞争力,很多人会谈到要努力勤奋,要把事情做到极致,要打造自己能力的稀缺性等等。 但是,发现没有?我们往往集中讨论在提高竞争力的效率和方法,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只有在正确方向下的效率和方法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即使效率和方法再好,也是一条道路走到黑——陷入死胡同,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


而谈及“方向” 这个词,多数人对它的认知是比较模糊的,方向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去判断一个好的方向?我们可否找到一些背后的规律?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 —— 康波周期。


康波是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的缩写,这个理论的提出者是苏联的经济学家尼古拉. 康德拉季耶夫。

                                                   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 康德拉季耶夫


康德拉季耶夫早年就读于圣彼得堡大学。在1920-1928年之间,他除了发明一套对影响苏联经济成长的经济因素加以分析的方法论外,还协助发展了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当年为了研究清楚资本主义何时崩盘,他对于西方主要资本主意国家研究了个遍,得出了一条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从48年-60年,平均50年的长期波动,每个波动周期都可以被划分成回升期,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四个阶段,这就是著名的康波周期

图:波动周期的四个阶段


图:从1800到 2010人类社会经历的周期历程。从蒸汽时代到计算机信息时代,算一算我们经历了多少个周期?


这个理论被国内著名的财经分析师周金涛应用到财富研究中,周金涛是前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出了一本非常有名的书——《涛动周期论》,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热捧。

                                                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看看,一本神书


在书中,周老师得出了一个关于人生财富的重要观点: 人生发财靠康波。


我们每个人的财富积累,一定不要以为是你多有本事,财富积累完全来源于经济周期运动的时间给你的机会。简单地说,人生财富的创造根本不是靠工资,而是靠你在正确的时间段对于资产价格的投资。



比如,他在书中的演讲内容中说到,


“ 十年前你在中信建投证券所找了一份工作不是太重要,但是十年前在证券所旁边买一套房子真的很重要,因为中信建投在北京朝阳,现在房子涨了10倍,是大家10年也挣不到的数字。人生的财富不是靠工资,而是靠你对于资产价格的投资。”



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并不精通什么经济理论,就算知道也不一定擅长各种复杂的投资。但是,从这个理论中,我们至少得出一个有意思的原则 —— 人在思考提高竞争力这个问题并且去付诸行动时,需要符合大环境的趋势和发展,否则很容易陷入“ 无效努力” 的模式。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


小七是个对文字很有感觉的人,3年前毕业时就想去做关于文案/内容类的工作。如果小七在3年前选择了去报社或杂志社做个内容编辑,月薪5000元。即使他工作努力勤奋,那大概率他这几年的工作发展还是会遇到瓶颈的,薪资涨幅应该不会超过30%。


同样,如果小七在毕业时选择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新媒体运营,起薪也是5000元。假设都是努力奋斗的工作,那么,他在这2年的薪资涨幅至少超过80%,并且有70%几率可以翻一倍以上。


上述的 “小七” 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现实中,去报社的A和去做新媒体运营的B都是我的前同事,他们年龄相仿,都毕业于南方某211大学本科,基本处于同样的起跑线上。毕业3年后,现实中的A拿着几千块的死工资,原先对内容的热情逐渐在现实生活中越磨越平, 现在正努力跳槽转行。现实中的B目前是某快速发展创业公司里新媒体部门的高级经理,月薪超过15K。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个例,那么可以看看下图。

2018年12月某招聘网站输入“新媒体运营” ,经验3年以内要求的职位详情


在某知名招聘网站上,如果你输入的是“ 新媒体运营 ,经验3年以内的岗位 ”, 薪资岗位大多在8K-18K不等,只要在工作中稍微上进一些的,10K以上是多数,还有绩效可拿。如果敏感一点,在2,3年前就知道这波红利的话,有点技能和想法的小伙伴,自己搞一些新媒体的兼职,无论是自己做自媒体内容还是兼运营,坚持下去到现在也有不少“睡后收入”了。



反观在传统媒体做内容的朋友,这几年几乎成群跳槽。而早些年玩熟了新媒体的部分人反而又回流传统企业做新媒体,薪资待遇也是连级跳。这2,3年的差距,就这么把一群人分开了。


在你已经嗅到互联网信息时代带来的巨大变化,却不跟随这个趋势去做选择,即使你具备一定的竞争力,那也是无效或者是低效的。


时间再切回现在,2018年年末,各大企业纷纷传出裁员,缩招等信息,在这个环境下,职场人时刻感觉危机重重。结合这样的大环境,那些想创业的也许会变得谨慎一些了;那些想裸辞的或许会打消这个念头再比较比较。在这种趋势下,我们如何可以做到有方向的勤奋,提高自己在未来的竞争力?有几个建议就一定要看了,


1) 有意识地在工作中培养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虽然就业市场正在面临寒冬的挑战,停止招聘的,减少headquarters的,裁员的,听起来个个都耸人听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一类的职场人不但不会有“裁员”风险,反而特别值钱,这些人就是 —— 复合型人才。


所谓的复合型人才,按照百度百科的介绍,即 “ 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的人。 复合型人才应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还具备较高的相关技能。"


提炼一下,复合型人才应该具备两个重要特点。一,除了有一项专项能力,还应该有其它专项能力。 二, 能力掌握方面有要求,不是浅度掌握,而是几项技能都有深度掌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


公司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复合型人才是可以帮助公司提高人效产出比的( 一个员工的成本和TA可以产出的实际价值比)。网上有个很流行的说法,好的招聘人才的原则应该符合“ 1个人,干2个人的活,给1.5个人的钱 ”。


举个例子,我招一个新媒体运营,如果TA既可以写内容,又可以做活动做粉丝,还会一点PS做设计。在相同条件下,如果另外一个新媒体运营只会单一写文案或者只会做活动。如果你是老板,是不是也更愿意雇前者?



但这里,还会有个很明显的误区,很多人会误以为自己是个“复合型人才”。


如果你现在在一个小型创业公司做活动运营,因为客观主观原因,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 你除了平时做活动,还会涉及写公众号写微博,有时候拉赞助要化身为商务,做品牌活动又要化身为PR,和技术提需求又化身为化原型的产品经理等等......一年下来,你发现除了技术和设计以外,几乎所有的东西你都做过一遍。但这并不表示 “ 你已经是复合型人才了 ”,因为很有可能你这几项技能都只掌握了40,50分,而复合型人才的一个特点是,拥有多项的深度技能。这表示,起码这些技能即拥有70分以上的水平,也就是有独立操盘的能力。


如果你符合复合型人才的标准,那么恭喜你,不管在经济环境的变化,你已经有了安身立命的技能。


但是,如果你觉得离这个标准还差些火候,那我建议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工作技能地深度和广度。深度指的是,从部分负责一个业务,到独立负责一个简单业务,再到独立负责一个负责业务,成为资深专家或者管理者。而广度指的是,假设你是一个文案策划,当文案做到资深的程度,可以发展一些其它技能,例如活动策划,例如品牌公关等等。


2)除了工作,需要有未来的抓手


里德•霍夫曼在《至关重要的关系》中提出了一个对于职业人非常重要的法则—— ABZ法则。什么意思呢?

A 代表自己目前主要收入来源的工作

B 代表自己喜欢且未来大有发展的业余爱好,且其具备超过A的潜力

Z 保障生存的,比如有一笔至少能保证3-6个月的资金储备


当你现在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那么你需要考虑是否要培养一个业余发展的爱好,而且最好是可以发展成未来有可能的事业。所谓的 " 未来的抓手” 实际上就是那个有潜力超过A的B。


举个例子,我有个做医生的朋友KK,他业余时间非常喜欢配音和汉服文化。在头一年工作的时候,因为上班压力大,业余时间他就会学习和模仿配音解压。后来有机会加入一群同样业余时间做配音的小伙伴一起交流,慢慢地,因为A站B站的火热流行,他开始有机会上传自己的配音作品,从而接到一些付费的配音兼职,现在的他,已经成为这个圈子小有名气的“ 声优”, 并且在过去的3年里,结合自己配音和汉服的爱好,出了2张自己的原创古风歌曲专辑,拥有了自己的一批小粉丝,还赚了一些钱。


虽然他的配音起初是一个爱好,但在坚持的过程中,他慢慢发现这个爱好能为他带来一笔不小的财富,同时也激发了他更加努力坚持这项爱好。我曾为问过他,有可能会考虑辞职来全职做这他喜欢做的爱好吗?他的回答是:如果这份兼职可以稳定提供的收入超过他的正职,并且持续6个月以上,他就会考虑。 而他现在,会暂时把这部分兼职带来的资金收入都全部变成存款做低风险的理财。


这个case里,KK的A是他的A,他的配音工作是他的B,而Z就是他兼职收入的存款。这笔存款有什么用呢?如果有你丢失了A,B还暂时不能带给你收入或稳定收入时,Z是你再重新找到另外一个A的基本保证。


知乎上有个很热门的话题,“ 35岁以后的职场人都去哪儿了?” 很多回答和评论实际上都表达了很多焦虑,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管理结构和人才标准都发生了质的变化,20+的年轻人他们既有体力也有想法,而30+的“ 职场老人” 在这个时代下会不会有一种随时被淘汰的危机?

关注者和被浏览的人数惊人


除了我们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做“复合型人才”,更多的还需要看看,除了现在我们的正在做的工作,是否还能找到自己的“ 第二条发展路径” ?


3)不要迷信“ 一万小时定律 ”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


这个定律有个重要的前提是,你做的事情是有可能从量变到质变的。假设你是一个图书管理员,你年复一年的工作就是为图书馆整理书籍,对号排列有序,坚持了10000小时,你可以成为“ 图书管理员大师” 吗? 如果只是重复机械地一项空间潜力很低地工作内容,那就算坚持10万小时,你还是成为不了那个“ 大师 ”。


但是,如果你在做图书管理员的时候,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你喜欢的书,并且持续做输出,有人和你反馈和互动,你就这样持续坚持阅读写作10000个小时,你试试人生是否会发生变化?


不要把重复劳动和无意义的时间成为你解除焦虑的“安慰剂”,它永远成为不了你的竞争力。


告别为伪勤奋,选择勤奋的方向是提高未来竞争力的基础,所谓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也正是如此。在此基础上,努力让自己做的多数事情都符合以下3个特点


  1. 工作中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2. 工作以外,利用ABZ法则培养自己的其它竞争力

  3. 摒弃无脑的10000小时定律,做真正可以让你从量变到质变的事情



本文转载自:知乎

作者:大青

原文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91616/answer/566029080

图标赞 3
3人点赞
还没有人点赞,快来当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图标打赏
0人打赏
还没有人打赏,快来当第一个打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