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到功能,B端产品设计四步法
金蝶云社区-云社区用户6E038482
云社区用户6E038482
1人赞赏了该文章 265次浏览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编辑于2023年09月12日 18:11:13

B端产品的基本面,是讲究产品可用性的,各个链条环节的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结果。


这也是B端产品要求重逻辑和专业性的原因。


所以,一个B端产品经理自身产品设计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决定了项目的结果与效率。


那么,在B端产品设计中,有没有一些像产品五步法一样的方法,能指引产品设计,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呢?


去一段时间内,我自己在部门内也做一些论证,也提炼了一套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我称之为“B端产品设计四步法”。


图片


接下来,我们按步骤讲解下:


1、拆需求(用户->场景->需求)


一个最小的子需求,应有3个要素组成:用户**在**场景下的**需求。


那一个完整的大需求,就需要N多个子需求所组成。


但是,一个人如果想要直接面向子需求颗粒度去分析,对于大项目复杂项目,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这里,我建议大家使用角色×流程」象限图表法


图片

按照这个框架,我们需要依次代入每个用户的视角,来穷举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点。


PS:场景1、2、3、4,尽量按照信息流的时间线顺序(大概率是可以的)。


注意,在这个环节大家不要考虑任何系统功能和实现,就用白话来描述需求点。因为后边有其他步骤来做转化的事情。


按照以上的原则,把各个象限表格填写完成。


完成第一遍之后,还需要继续第二遍,第三遍的review。


在后边的每一遍检查中,可以尝试按不同流程(例如场景中包含的信息流、资金流、实物流等等)、按不同用户(例如按照用户生命周期时间线)来交叉比对信息。


串联时候,一定要做到保证逻辑(不是系统逻辑,而是自然逻辑)自洽。


读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这个象限图表,看起来不就是多个用户在驱动一个流程场景变化,能不能就是一个流程图来呈现呢?


大部分场景下,是不能等同的。


严谨来说流程图更多是单一主线随时间变化的呈现,但是这个图表中,其实会包含更多个流程图,例如上边说的信息流、资金流、实物流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前置准备信息、后置信息,都跟流程没太多强耦合关系。画成流程图,特别容易遗忘这些需求点。


第1步「拆需求」,是产品设计最重要的一环,这个环节有偏差,后边几个环节都要跟着重新返工,会影响整体项目效率。所以,大家一定要在这个环节多花一些功夫。


2、需求转译事件


当第1步完成之后,我们就会得到不同用户一个个明确的需求点。


那么第2步,我们就侧重于需求怎么达成,这里给一个公式。


图片


一个需求的结果 = 事件1+事件2+事件3+……

其中,事件X=用户**通过**做**


一个事件,可以是一个页面的按钮点击,也可能是一个逻辑的执行,也可能是一个sop的执行等等。


注意,不同事件之间,可能有先后顺序或依赖关系。


在这一步中,因为是事件视角,就要关心能不能达成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核心卡点。看哪些事件的完成,依赖外部、依赖资源、依赖技术可行性等等。


理论上,在这一步,就需要大面上确定各个事件的可行性。如果是关键环节不能达成,那就要寻找替代方案,如果找不到,那基本上也就不能继续往下走了。


不少人,就是在这个环节内,没有对关键环节做论证,导致详细方案出完才发现有卡点,需求做不了。


我自己的经验,第2步完成之后,才能去做项目立项。


3、事件模块化聚合


第1步是按照用户视角。


第2步也是按照用户视角和功能视角。


完成前两步之后,所有需求都被事件转译,接下来我们需要收敛一下功能点。


图片


大家发现一个事件的元素组成是:用户**通过**做**,这里面通过“**”这个对象,更多就是领域模块。例如交易订单、促销、支付、清结算、业财、物流等等,当然这个模块颗粒度可以更粗也可以更细,大家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即可。


这个步骤的主要作用,就是将离散的功能点所需要的承载体,聚类聚合。


因为需求最终落地的最细划分会到模块,而模块一般情况其实跟岗位职责是对应起来的。例如A同学考虑A模块的设计,B同学考虑B模块的设计。


另外,功能点聚类之后,也能一次性get到大需求内所有对单模块的影响点,便于一次性分析,省得来回倒腾。

4、详细设计


完成以上3个步骤之后,其实产品设计的主要工作基本就完成80%。


图片


剩余的,就是如何落地到具体细节设计和描述。要不就是新增一个能力,要不就是改动一个能力。


详细设计的对象,可能是页面的交互、一个自动脚本、系统校验逻辑、线下SOP等等。


产品设计一定要结合现在系统的现况。一方面是现在系统的逻辑,另一方面是新能力叠加已有能力的成本。


这个环节会用到专业知识和设计经验,每个人情况不同,我默认大家这个环节已经比较熟练,不再赘述。


不管如何,如果前面几个步骤做得比较扎实,这个第4步我觉得问题不大。因为到这个步骤,技术已经完全跟产品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了,会“补位”或“掰扯”产品功能如何实现的。



本文转载自:四书五经六小艺

作者:四书五经六小艺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V3RA7KSiqXTwJV_Lq0u8w

图标赞 1
1人点赞
还没有人点赞,快来当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图标打赏
0人打赏
还没有人打赏,快来当第一个打赏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