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即将失业的8亿人,什么都没做错就被淘汰了
金蝶云社区-Wendy
Wendy
7人赞赏了该文章 268次浏览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编辑于2018年09月25日 14:59:33

你有没有想象过这样的场景?


妻子忙于事业长期不在家,回家后却发现家里的机器人过于完美,甚至取代了孩子心中母亲的位置;


丈夫想跳槽到更好的公司,没想到老板亲口告诉他,他的工作可以被人工智能代替;


连社区都给每位老人配备了人工智能保姆,监测他们的健康指标,并实时传输给医生,督促他们吃药……


那些原本属于你的职业身份甚至是家庭角色,被看起来冰冷的AI替代。


科幻迷你剧《真实的人类》,展现了未来人类被人工智能支配的模样。


剧中人工智能大行其道。他们有人类的外观,优秀的能力,在家庭和社会中被广泛应用。


但这些看似荒诞的剧情不无根据,科技发展造成失业率上升,是不争的事实。


除了科技因素,产业更新换代、人事管理提升……都要求不断提升自我的竞争力,以防被一波波新浪潮拍死在沙滩上。


 

2018年8月27日,2018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AI智能机器人 / 视觉中国


1

8亿人即将失业

没有饥饿感真的可能饿死


诺基亚全球总裁在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


“我们倒闭了,我们好像什么东西都没有做错,但是我们今天倒闭了。”


十年前,是诺基亚最辉煌的时代,它曾经连续三年蝉联全球市场榜首,2010年,诺基亚中国市场的份额达到了40%。


在苹果、三星开始研发智能机的时候,诺基亚没有跟上这场变革,甚至拒绝面对真实的竞争环境。


今天,这个品牌杀回智能手机的市场,却已不复昔日的竞争力。


同样,那些拒绝新变化的从业者,也会面临失业的危机。


2017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年底发布的报告,在自动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到2030年,全球8亿人口的工作岗位将被机器取代。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全球大概有3.75亿人口将面临重新就业,中国占了三分之一。


到2030年,从数量上看,中国将面临最大规模的就业变迁,预计将有1200万至1.02亿中国人需重新选择工作。


面对袭来的改变浪潮,调整自己所掌握工作技能的价值,才能应对即将到来的就业大变迁时代。


全球事务研究员Phil Levy说:“美国制造业现在发展很好,虽然就业下降了,但是我们用更少的人,生产了更多的产品。”


这很大程度上是科技的进步、美国制造业自动化创新导致的。


当自动化渐渐取代了流水线,那些只会机械化劳动的工人,只能默默卷铺盖回家。


甚至是公司的高层,都有可能因为一个落后的决策迅速贬值。


在全球产业更替,科技取代人力的大背景下,从业者都应保持着危机感,因为“铁饭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博鳌论坛尝试使用AI同传翻译时,一些翻译在朋友圈称,这次的AI同传是“继谷歌翻译后,又一个不要脸的产品”。


然而,AI同传在会议现场翻了车,犯了许多低级错误,还传出紧急招募英语同声传译人员救场的信息。


那些刚开始如临大敌的翻译们,瞬间长舒了一口气,有的甚至开始嘲讽:


马云说:“面对新的机遇,很多人都经历过四个阶段:


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


那些寻求心理安慰的翻译们,也许正在看不起的阶段徘徊。


机器翻译的进步正在一步步威胁着人工翻译,几年前谷歌翻译给出的译文,还要进行几乎全文的修改。


今天的机器已经可以达到同声传译的水平。


与其嘲笑AI同传的一次翻车,不如增加危机意识,精炼自己的技术。


2

跟上步伐

才能甩掉危机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以来,每一次的社会升级,都伴随普遍的职业危机感。


BBC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分析了300多种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


结果发现,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技能要求,那么,你被机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


1、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


2、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


3、创意和审美


而有以下特征的工作,都在淘汰的边缘:


1、无需天赋,经由训练即可掌握的技能;


2、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每天上班无需过脑,手熟就行;


3、工作空间狭小,坐在格子间里,不闻天下事。


根据这些特征审视自己工作被淘汰的概率,也许能让你安心一些。


除此之外,因为时下某个行业处在热门,而抛弃自己擅长的技能和职业、盲目跳槽的人不在少数。


但那些现阶段大热的产品,没有一个是一朝一夕做出来的,大多经历了初创时期的不断试错。


如果你在一个团队中,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远比不断跳槽、吃别人的胜利果实更能彰显自己的能力。


吴晓波说:“没有所谓的传统行业,也没有所谓的新兴行业,有的是你能不能跟上这个时代变革的步伐,不断进行自我革命。”


一家曾被称为“鞋王”的公司最辉煌的时候,市值一度超过1500亿港元。然而,去年该公司却宣布正式退市。


在电子商务刚刚起步的时候,这家公司仗着销售量大,并没有认可这种模式,最终付出的惨重的代价。


当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当时连微信都没有,对市场变化没有预判,没有抓住转型的好机会。


“每次开业绩会都难受,正是因为有责任感,所以感觉无法交代。”


今天所有企业面临的挑战都发生在公司围墙之内。


没有一个敌人可以杀死你,除非你已经缺乏抵抗能力。


因此,要不断地自我革命,奋力地跟上步伐,才能甩掉危机。


3

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才有你的立足之地


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扮演了一个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


他的任务是扭紧六角螺帽,结果最后他眼睛里唯一能看到的东西,就是一个个转瞬即过的六角螺帽。


这样的工作模式最方便管理者压榨员工,因为它不必对你进行专业培训,每个人从事的工作重复性极高、并且对自我毫无提升。


很多职业看似光鲜亮丽,其实与卓别林的工作一样,不需要任何创意,唯一的贡献只是辅助整个系统运转。


为了避免这样的职业危机,个人需要不断寻找机会充实自己。


1、减少"无脑"工作,自己找个对手battle


无需动脑即可完成的工作是可替代性最强的。因为“无需动脑”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这项工作你已经非常熟练。


一份工作从陌生到掌握,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但是一旦熟练,继续重复也就意味着停止学习。


你可能重复工作了20年,但你的经验,也许只停留在开始的那几年。


想要从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并不是鼓励你以此为借口不断跳槽,这山看着那山高。


而是从重复工作导致的固有思维里走出来,不再闭门造车,突破舒适圈从而产生创造力。


企业渴求人才的本质是看中了人才的创造力,而提高创造力的秘诀其实很简单。


纽约大学管理与组织学教授Evan Polman和康奈尔大学组织行为学博士生Kyle J. Emich发现:创造力的显著提高,通过换个人称代词就能实现。


实验中用到了一个常见的创造力测试题:


“一个囚犯被关在一个高塔里。他在里面找到了一条绳子,但这条绳子只有塔高的一半。他把绳子分成两部分,并成功地逃走了。请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一半参与者想象自己被关在塔里,另一半想象别人在塔里。


后者答对这个问题的概率要显著高于前者。(答案是把绳子分成两股)


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跳出自己所处的环境,才能有新发现。


想象一个“对手”来和自己比拼,从他人的目光中,才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局限所在,从而摆脱困境。


2、用特长“包装”自己,培养“斜杠”意识


斜杠精神鼓励人们在正职工作外,还具备其他的才能和身份并能从中获得收入。


随着消费升级,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需求。


为了享受文化,人们走进各种酒吧、书店听脱口秀;


在博物馆里,有人专门花钱在网上请绘画或历史方面有研究的人陪同参观。


对外表的重视激发了对买手的需求,甚至有人付费要求“搭配师”陪同逛街。


五花八门的需求让你任何一种特长都可以变现,同时成为“拥有有趣的灵魂”的个体。


3、避免掉入屏幕的“陷阱”,养成独立思考能力


你的业余时间是如何度过的?


打开新闻,刷着充斥着推荐广告的页面,把日常谈资局限在热搜;


打开短视频,刷着算法根据你的喜好不断推给你的同质化内容;


打开朋友圈,刷一刷朋友们想要展示给你看的生活......


看似对生活没有影响,但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禁锢在一座孤岛上。


在大数据的帮助下,你可以轻易过滤掉自己不熟悉、不认同的信息,只看自己想看的,只听自己想听的。


但换个角度看,这种自己决定信息的方式,也带来了“自我封闭”的危险。


一旦将自己禁锢在个人的兴趣中,就再难接受不同的观点,甚至在不同人群、不同代际之间竖起交流的屏障。


高晓松曾说,“工业革命到来之后,再好的马车夫也会面临着失去工作。”


寻找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去精心钻研,理智思考,别让你的生活被支配。


在这个与日俱新的时代,保持对知识和新技能的饥饿感和危机感,才是维持自我竞争力的核心。


什么都没做错过,有时,才是最大的过错。▲


本文转自公众号“网易公开课”。公众号:“网易公开课”(ID:open163)微博@网易公开课。

图标赞 7
7人点赞
还没有人点赞,快来当第一个点赞的人吧!
图标打赏
0人打赏
还没有人打赏,快来当第一个打赏的人吧!